黔东南州每年向大湾区输送近百亿吨优质水源,获得水质补偿500万元、水量补偿200万元奖励,看似是一笔经济账,实则是推动流域治理从单向付出转向双向奔赴的深刻变革。
都柳江,发源于独山,流经三都、榕江、从江等县市,最终在广西三江县与融江汇合后称柳江。作为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,其水质和水量直接关系到珠江下游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。
黔东南州通过严格的水质监测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,为珠江下游地区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。这一成果不仅获得了贵州省财政的生态补偿奖励,恰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注脚。
面对“保发电”与“保供水”的两难选择,从江航电枢纽水电站以“压电蓄水”给出答案——宁可少发电也要保下游水量,体现的是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大局观。年均近百亿吨优质水源奔流南下,相当于700个西湖的蓄水量。在保障生态流量泄放的同时,累计发电1.5亿千瓦时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优质水源背后的治理智慧。黔东南构建起“水质+水量”双考核的精密管理体系,严格限制取水户数量、强化岸线治理,其经验直击流域治理两大痛点:一是“重开发轻保护”的惯性需打破,二是精细化管控能力待提升。这种科学调度和管理,不仅体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,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大湾区的万家灯火里,正跃动着黔东南的绿色初心。这张700万元生态补偿的“绿色支票”,不是生态保护的终点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。当每一滴清水都被赋予价值,当每一份守护都获得回响,区域协调发展的愿景方能照进现实。(谢巍娥)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吴雨】